汽車作為人類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產業鏈復雜而漫長。
一輛整車,上萬零件。完善的產業鏈是一個區域汽車工業的強大助力,對地方經濟來說,也正是價值所在。
未來,西安汽車產業將迎來更大的飛躍。
除跨界造車新勢力之外,吉利與比亞迪各自30萬輛的新增產能均將投產。此外,開沃的新能源轎車,陜汽的擴產,以及布局在咸陽、寶雞、渭南的整車企業……
關中區域,對汽車產業鏈的需求將空前巨大。
數十年發展中,汽車產業鏈,西安也積累了不俗的力量,且其中不乏巨頭。
但,未來的“蛋糕”更大。
12月22日,創業板第58次審議會,西安企業中熔電氣順利過會。
該企業生產的熔斷器,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客戶不乏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普萊德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重要企業;終端用戶更是包含了特斯拉、戴姆勒、比亞迪汽車等國內外主流新能源整車廠商。
這僅是西安汽車產業鏈中的一角。
以下,我們就將西安的汽車產業鏈大致情況進行詳細梳理,會發現,雖然不乏巨頭,但未來空間十分巨大。
目前,西安擁有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81家,主導產品約60多個品種。
從空間分布來說,西安汽車產業圍繞兩大車企布局,形成高新區和經開區為核心、南北對望的兩大格局。
其中,以經開區圍繞陜汽布局的汽車產業實力更為雄厚,占西安汽車產業產值70%以上。但高新區在新能源及智能化方向重要項目更為突出。
陜汽集團,作為本土車企,今年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產銷17.7萬輛,同比增長25%,全年預計突破千億產值。
圍繞陜汽,位于西安城北的汽車產業集群,不僅也日漸豐滿,這其中更不乏眾多陜汽自身孵化的產業鏈明星企業。
“法士特變速箱+漢德車橋+濰柴發動機”,被譽為重卡界的“黃金動力鏈”。漢德與法士特均位于西安。而其中的漢德車橋即是從陜汽成長起來的重卡產業鏈巨頭。
此外,萬方、德仕、藍通傳動等業內知名企業,均為陜汽控股子公司。
當然,位于經開區和高陵的汽車產業鏈集群不僅于此。
國內曾“家喻戶曉”的康明斯發動機,在西安建廠已經多年;西安伊思靈華泰汽車座椅有限公司,主要制造汽車座椅,客戶包括長春一汽、北汽福田、北方奔馳、陜汽集團、濟南重汽、西飛沃爾沃、蘇州金龍等國內重要車企……
這個名單要列下去還有很多。2019年,經開區汽車產業產值就已達903億元。據估計,到2021年,僅經開區汽車產業鏈規上企業就將達到50家以上。
南部高新區,“黃金動力鏈”之一的法士特坐落于此,連續14年重型汽車變速器產銷世界第一的成績,讓其成為該領域當之無愧的王者。2020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法士特位列全球第97位,國內第11位;漢德車橋則位列國內第32位。
法士特旗下的正昌股份,以汽車主動安全產品為主,覆蓋卡車、客車、掛車、工程機械車輛等領域,同時為國內軍方指定的“軍品供應商”。
當然,高新區更受矚目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布局,僅以行業核心——新能源電池為例,目前就有三星和比亞迪兩大項目在建。
2018年,三星環鉅大鋰電新動力鋰電池新建二期和比亞迪年產30GWh動力鋰電池一期同時開工。上述項目不僅規模大,且技術引領行業,著名的刀片電池,未來就將生產于此。
位于鄠邑的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是西安南部另一供應鏈企業聚集群。
該產業園運營已有10年,招商企業111家,建成投產30家,從業人員4000余人。預計整體建成后,可入駐企業300家,工業從業人員3萬人,實現年產值500億元。
當然,高新區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還不僅限于此,強大的信息產業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生態助力更為顯著。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大致分為上中下游三大類。
上游核心為動力電池成品制造之前所需,包括:鋰、鉬、鈷等礦物產業;鋰電設備產業;生產動力電池所需的四大材料產業。
而新材料,正是西安多年積累的重要領域——翻看科創板的西安上市公司,幾乎均為新材料企業。
12月22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浩到經開區實地督導吉利新能源汽車項目建設工作,還考察了西部新鋯核材料公司。
該公司產品目前主要以核工業領域為主,但鈷,正是新能源電池的重要材料之一。
中游,核心為四大板塊:電池、電機/電控、熱管理系統以及IGBT產業。
這方面,西安在部分領域已經有不俗的積累。電池項目此前已經介紹,汽車電子領域,就有智源電氣、正麒電氣、捷普控制技術等眾多公司;受惠于比亞迪的投資,西安IGBT功率半導體同樣排名全國前列。
下游,就是新能源汽車的整車企業,此方向已無需贅述,造車新勢力之外,比亞迪、吉利、開沃……如果擴展到大西安范疇,還有咸陽的秦星雷丁、渭南小維等——產業鏈需求之強勁,西安將是未來國內可數的市場之一。
不斷擴大整車產能,拓展產業鏈項目的同時,西安雄厚的半導體信息產業,更將為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基礎。
電動化、自動化、網聯化、共享化,已經是未來汽車發展的共識。
電動化已無需多說。而自動化、網聯化、共享化將是人類本階段得以突破的電子信息技術的大集成——而在該領域,西安正是國內最具實力的幾座城市之一。
從華為、中興、阿里、騰訊等國內巨頭,到三星、應用材料、美光、英飛凌等一大批國際企業,已深耕西安多年,不但研發團隊雄厚,而且衍生出眾多行業生態,讓西安成為國內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重要一極。
僅以華為為例,包括海思團隊在內,目前華為在西安員工已經超過20000人,圍繞華為的各類生態企業,已超五、六萬人。
作為該行業最核心的半導體產業,2019年,西安半導體產業銷售額958.1億元,位列全國第四。僅在高新區,電子信息行業從業人員已近30萬人,產值2300億元,并實現行業門類全覆蓋。
細分來看:
5G領域已毋需多說;人工智能領域,西安已有上百家企業。年初,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年末,清華大學推出的全球AI城市榜單,西安位列全國第七。
大數據方面,涌現出了易點天下、美林數據、西部資信、西咸大數據公司等一批大數據企業。其中,易點天下剛剛過會,即將上市;美林數據則在2017至2019年連續登上《中國大數據企業排行榜》行業應用領域智慧電力第一名。
上述實力的積累,將為未來汽車產業的演進,提供豐富的行業生態和堅實的產業基礎。
事實上,對新能源汽車的蓄勢,經開區同樣儲備頗豐。
今年6月,北汽集團百億布局西安,落戶的兩大項目正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園”“動力電池產業園”。
7月,陜汽車10萬輛重卡擴能項目落戶,高標準、高技術之外,高智能同樣是該基地的建設目標。
而陜汽一直是商用車領域,國內清潔能源、新能源與智能網聯的引領者之一。我國第一輛L4級智能重卡整車,正是該公司研發。
因此綜合來看,在新能源領域,西安不僅布局了大量整車項目和關鍵零部件項目,而且在智能化、網聯化方面擁有豐富的生態同盟軍。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即是西安一直既定的發展方向,同樣具有非常強大的發展優勢。
2018年,圍繞汽車工業,西安市陸續出臺了三份重要文件:《西安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西安市汽車產業鏈發展推進方案(2018-2025年)》和《關于推進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
提出以轎車、客車、商用汽車、新能源汽車為主要方向,到2021年全市整車產能達到200萬輛以上;2025年,力爭整車產能達到300萬輛以上,產量達到210萬輛以上,汽車產業實現產值突破6000億元。
同時,西安將在審批、人才等優惠措施之外,給予滿足條件的相關項目,最高2000萬元補助,通過補鏈、延鏈、強鏈等一系列方式,實現西安本土汽車產業的狀態、生態的豐滿、提升。
宏大的目標之下,西安汽車工業近幾年發展更是快步急奔。
從吉利、比亞迪、開沃到陜汽擴產……整車項目將在未來一兩年陸續竣工,強大的配套需求即將釋放。
產業鏈上,從新能源電池、漢德車橋二期、法士特中輕卡變速箱項目,到北汽的百億投資,西安也正在為越來越多的汽車產業鏈巨頭所重視。
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西安汽車產業鏈本土化率僅有32%。
隨著一大批新建項目的迅速完工,配套率雖然會迅速提升,但空間依舊非常誘人。
事實上,提升產業鏈本土配套率,也是西安近幾年招商引資的重要方向。
今年10月,我國最新一屆汽車工業鏈大會在西安召開,圍繞全球產業重構背景下汽車產業鏈、創新鏈如何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等熱點話題展開探討。
業內巨頭云集,行業專家紛紛登臺,更不乏對西安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潛力的青睞。
風口之下,西安巨大整車產能即將釋放,正是產業鏈車企布局之時。
END
撰稿:沈三
編輯:張琪 | 校對:劉軍偉
轉載:機遇西安